你真的喜欢模具吗?(连载三)* Q8 g3 O1 r* E# v9 M3 w" p, x
三
0 v8 j6 k" o( R
! L8 _3 A0 m0 q, O4 J, g7 @& A( {1 \" x% F+ R* h
2 b3 `1 A! f* i. m4 J+ r昨晚台风来袭,一夜难眠。) @ K% y" r3 {5 X) N3 F7 U
) k) I/ o6 T* T. [* j' y0 ^
在深圳,台风是一种常见的气象景观,每年都会有几次,并不为奇;不过不知道为什么,今年的深圳,雨季来锝比往年都晚一些。
% c9 C) \7 u' ?1 A9 p& Q
5 T2 w! L' K7 _0 f" _ 5 f" ~' r; J, B" }. O- P
: O6 v c: R/ R Y" E* s; y; i( v
在我的模具生涯中,有三位很重要的导师。从某种角度来看,他们有些或许没有太高的文化;又或许还有一些其他的缺点,但是对我来说,他们无愧于导师这一称号。6 G4 ]5 ]4 f, q _
0 p# Q& M0 u7 @2 E" N) E
在上一节中,我讲到了我在一家模具厂做学徒的经历,就是在这一家厂里,我说的三位导师其中有两位就已经登场。
$ A5 k1 n; l5 Y V: z5 x
: _6 Q* m; c! [1 V
& b8 h8 D4 p' _/ a' v8 x2 n! J! F( Z! d1 ?0 ]
第一位是C兄(请大家原谅,本文中很多人名均用字母代替),是那家模具厂的技师。前面说过,我刚进那家模具厂的时候是做铣床,每天钻孔飞料。和其他的学徒相比,我学得算是比较认真的一个。他是组立那边的,每天的工作是调模和修模;但是一般的机加工也是要他们自己做。那时候我什么都不会,所以他每次到这边来开各种机加工设备和磨钻头刀具的时候,我总是会跑到他旁边去看。经常会问他一些问题,他都给我认真地讲解,就这样我们之间越来越熟。他本人的技术很好,但还是非常好学。那时候我买了很多书,收集了很多厂的资料每天看,他对我的那些书籍和资料也很感兴趣。一些重要的内容,他都会拿到街上去复印一份。他家住石岩,每天下班后还坐车到西丽去学CAD。我进厂的时候,他就已经申请辞职,一个月后就离厂了,但是我和他的交往却一直没有中断。以后的几年里,我每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去问他,他给我的讲解,很多我都笔录下来,到现在还在。
7 t" u& l& A- G. d/ u0 {
+ f( i& Z7 C) H9 |6 x( k7 _多年前这边有一种歧视河南人的风气,现在这种情况应该没有了吧?反正那时候,很多厂招工不要他们,很多房东也不愿意把房子租给他们。不过一直以来,我对河南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我所认识的河南人,绝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秀的,只是他们的口音我有点听不习惯。C兄就是一位优秀的河南人。他离开那家模具厂后跳了几家公司,最后自己开了家工厂。 Z! F0 [6 z% K
4 m, y$ I$ V0 d4 [* U
我以前空余的时间写过一些东西,上一章里就有一些是摘引的以前写的内容。在这里我再摘引一些以前写的与C先生有关的文字:; e) ^7 u* `. N% N
: k$ `* a3 q, a# p- y8 n# N( o
' i7 G) [/ B6 |( D* k% R3 B8 R2 r+ K( u) Z
8 e. n* w* a, h/ y! j“………?* o# z6 c# D/ Z- `! Z' q
. f1 Q; D) x7 w% Y
??如果是看过我们班校友录的班友,大概会记得A君的一句留言:
: A' E- F' ?* {4 a: _, I& _ E, ~$ B N. Z! \3 e. ~: a& O
??“C兄九号请客”。
) O3 d& j2 Y8 l7 \2 T- f+ L$ P6 S. _, K& k, |/ C, t
??这句留言,是留给我一个人的。那段时间,我关掉了几乎所有的联系方式,专心在研读江昧农的金刚经讲义。他找不到我,才在校友录上留个言试试看。* j, R, ~" }# M$ O& y
# R+ P& {5 a) X/ u# S
??那次C兄请客是因为喜得千金;我九号没有时间,所以提前几天去喝了个不亦乐乎。8 I5 o' R4 {+ _/ s9 N z
1 f" t% j/ {( Z4 k! {/ T" ]- K
??他的女儿很可爱,名字亦富有诗意。
& {) n' j; E1 w
1 k+ W: P3 E# I??6 q6 V& \ o. S+ G. t" m
8 c: C; z8 [" W+ e# X9 E; s??但是对于这个大家觉得陌生的名字,一向并不八卦的冯女士竟然八卦起来,由此亦可窥见狗仔文化的严重泛滥之一斑,她唧唧喳喳地说:
0 E+ x& G; Z% e1 ?& g+ R( E' }2 M3 X4 |: h
??“那个C兄是何许人也?机械班的男生我只认识一个蔡某某.,他老婆是我初中好友”.
# q( p. ?; f" Y7 b) J2 A& u; X2 C5 a& H6 o k; n( m9 G. |$ @* r
??周某也不甘寂寞地嚷嚷:
4 f5 q2 v9 B2 z1 q1 E6 O: P T/ @# n' ?
??“冯:C兄是机械班的吗,严说不认识这个人”。
4 ]) @3 B" A# f* N' x
7 L5 A; }+ g7 l& V??
: ^. N1 K a& a* @
- a" t7 T" L% o; N( X; ^; r??为了避免大家继续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去打听,所以在这里对此君做个介绍,实际上,他和我要写的主题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m2 Z9 b* s# q1 n
4 H) \" V1 ~/ o0 k; s3 F) H??
/ f7 {" m& `, |* u( a/ Y) E/ K% {% D2 |# _; p' ?
??C兄是一位十分优秀的河南人。与湖北没有任何关系,与机械班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 \$ {' E1 s8 O7 M4 f% A# Z$ w0 W8 j, K7 G' C0 J8 Y2 C
??我坚信河南人的优秀,就是自从认识他之后。* G/ }- C2 H% Q2 W
; R$ G, Y8 K& a; z' ?2 r2 D: a; _
??N年前我在某某模具厂做学徒与他相识,那时候他是该厂的技师。既然一见如故,于是便常常找机会到他家去蹭饭。+ A @/ g% G8 S# O- a
5 q g* X/ N0 |* w, J??他后来跳槽再跳槽便投奔了HD公司,便结识了该公司的模具大师A君,两个家伙也是好一场惺惺相惜。! X" E" W- F0 b6 b( i0 F: |( o0 j
: y& o3 }; K1 q9 b: L
??然后他又跑到坂田的某某电器入了伙,认识了该公司的设计专家王兄。
5 o; d& k0 d& {5 {% ]7 d* E
$ \8 D+ r4 E% {( k! d4 C??
5 O! C' h0 y& k! w" e7 r* v# D8 j, v" y& n; |, L
??至于付么,这位仁兄在一家株式会社劳役多年,颇得倭人重用,且还操练起倭语,爱上了生鱼片;要不是我时常在他耳边指点一些民族大义,说不定他早就让他家娘子在背后顶起了个铺盖卷。& O2 e9 i! m4 `6 A0 o
) L n) E X4 A# k5 U& O
??由于业务关系,他和C兄是有过几面之缘;但是同样由于业务关系,和他有过数面之缘的人实在太多了,故而他虽然还记得C兄的名号,却想不起他的肤色近非还是亲欧。
& i: Z" }& n3 K1 G- a7 m" v
" A2 Y! A, f2 M5 i/ Q7 M??不过C兄却还记得起他,记得他的样子,记得他的习惯和性格。
3 x* w+ |& h: m- f$ f+ ~! e6 O* I! O& d$ k4 A% L" s/ C: M7 a
??1 _7 J8 Y3 d @
[* x( ?( E* a$ P- C??C兄再次判逃后,是加盟了传说中很NB的富士康。那日子过得还真是有滋有味既富且康。" D ?: w3 p/ G
; q6 _) W" c9 U! ?8 p/ g& Z
??当我鼠目寸光地以为他不会再有什么叛逆之举的时候,他又离开了大本营自己打起了旗号,在曾工作过的HD对面招贤纳士,开了一家五金制品公司。
: R* ?5 i2 U* X7 r- i5 m/ @+ u& L9 ^
1 c6 N: C' l: q3 a8 v8 m 8 y/ a! W8 D' V# K8 Z
Z% x/ ?/ M/ q# o9 m" O+ R- z/ a
………” : {+ I6 J4 J) B& t: E
2 j* b' h8 |: H9 E- ~
以上为引文,讲述了C兄开厂的大致经历。需要提及的是:去年的经济危机,C兄的公司未能幸免:大把的货款收不回来,又欠着别人的原料款。现在,虽然公司还存在,却已然是风雨飘摇,苦苦支撑。几天前的晚上和一位兄弟宵夜吃炒粉的时候(见第一章),那位兄弟聊起了他的窘境,说几日前见过他,发现他消瘦了很多。我想起他那时候手把手的教我铣R,磨钻头的往事,不觉黯然。) b6 [- @ N1 k3 ]. A
; E9 B5 A6 I" @% b; u
0 s8 t9 S/ M+ r; f/ h! e2 t
5 J( h# G" u0 e2 U1 |1 m5 ]9 P第二位导师是四川人。以前当过兵,是厂长(就是后来跟老板不和走人的)将他从一家大型日资企业挖过来的。在这家小模具厂,他任组立那边的组长。每天开早会的时候,他都坚持给大家鞠个躬,尽管从来都没有收到过任何回应。这习惯和他以前的背景有关系,但是中国人的腰往往都很尊贵。. w& T& f f" W# [& R7 z
4 c/ K3 n* Y; ^0 C3 \
一开始我和他不熟,因为他是组立那边的组长,我是铣床这边的学徒。
1 I( ?& F- Y- M. N4 \
6 w' K% `1 `2 v' \8 H1 Y* g- w/ i& O离厂不远处有家大书城,是我休息时候的唯一去处;而他也经常去,开始只是在路上打个招呼,后来聊得就多了起来。在书城里我看的书很杂,而他每次只扎进军事方面的书堆里。我以前也看过军事,就尝试着和他聊这方面的东西。他很高兴在这个厂里能找到一个有共同语言的同事,后来我调到组立那边去,就是他帮的忙。) o1 X( @0 S- o- }
& i s, Q+ { J9 K1 k' V' X
我到组立去后,按照惯例把我分给了一个师傅,不过很多时候我都是跟着他,他亲自在教。他是从日企出来的,日企的作风一向是比较细致,他也是如此。我永远记得他告诫我的话:“做模具,一定要细心,要就像是在做艺术品一样”。
5 E9 S% h7 \5 b0 w, s% U( C& @; Q
7 e& @0 F) N9 Y Z* @ % Z. u, d( i' o2 ?- b2 |$ r
+ c% Q4 e) [( p# f如果一直跟着他学下去,我的成长应该会很块吧?可是我在他手下仅仅只学了一个星期,就发生了上一节中所说的变故。6 X) a# x1 D3 P3 I) q4 N- }
- l) O9 d! a9 ]* G( Y$ V9 b我回厂后,厂里已经算我自离,厂长已经被老板赶走了。他去找老板说明我的情况,实际上他的处境也不好,老板认为他是厂长的人。最后老板说我可以留下来继续做学徒,但是每月两百的工资都省了。于是我离厂了。
) o8 f8 @9 J5 W
# }3 P' z# R+ x. D( v半个月后他也离厂了。一个月后,那家厂里的人事全部变换了。+ u; b6 s6 i i% q
8 ~4 J9 C9 K9 U, J0 [5 E3 b
, I/ A, m; U7 f7 |. K! ]: c
7 ^7 O; `! C2 M# b; l8 g4 N* I
与C兄不同的是,我这位四川导师一直混得很好。现在还在一家大日企里做工程师。对于我没有在他手里学出来,他一直觉得很遗憾。我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发短信问他,他跟我一样,有些书卷气,所以我们之间的短信经常会有些不大工整的之乎者也。比如他给我讲折弯,什么“过犹不及也”等等,很有意思。
5 y b. K) B6 f t8 o; x- Z; c, V; U' q; C# i- P
记得最深的一条短信,就是我最终离开那家模具厂准备回家过年的时候,那天他到肇庆一家客户处修模去了,我想见他一下再走,就给他发了条短信:“予家事纷乱,旦暮将归;所以迟迟者,待君故耳。君若朝至,仆当夕发。”他给我的回复是:“劳君念挂,愧疚何地!然此间事繁,需三五日才好。君当速归,善理家事;来年一醉,未为晚也!”。( J* e& z0 z1 c
1 B% r! p1 Q) h, _! b. }就这样我回家了,由于种种原因,再见到他的时候,已经是约一年后。我后来在一家大五金厂里面被升为模具组立组长,听他们厂的其他朋友说,他知道消息了,竟然高兴得跳了起来。
) |( ]1 H3 C' C7 K9 M3 {2 f' {( I$ u- k3 g4 I
" d ^( i( _) e0 H/ A
7 y' x2 I, F V, u
关于这两位导师的介绍就讲到这里,后面将继续讲述我的经历。之所以专门用一节来作回忆,是因为要回顾我的模具历程,就不可能绕开他们。( j) i( `! w/ r: K, l
: N2 E: b( e. C$ u$ |# q( I5 r
[ 本帖最后由 truezx 于 2009-7-28 09:4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