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大赛优秀作品分享:我是如何设计超酷自行车
本帖最后由 国产007 于 2014-8-5 23:24 编辑我是一名来自华南地区一家大型自行车制造商的产品设计工程师,在平时主要用Proe、Solidworks等三维CAD设计软件进行自行车的造型设计,在一次偶然情况下知道全国3D工业设计大赛,可以选择一款国产软件参赛。早就听说国产三维CAD设计软件中望3D参数化建模功能非常出色,不逊色其他国外软件,本着对国产三维CAD设计软件的支持,于是选择中望3D进行全程的自行车产品设计,在此期间,感谢中望3D开办的“跟奉老师学3D”,让我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从对不熟悉中望3D,到娴熟掌握,并能脱颖而出获得全国季军,除了有赖奉老师外,中望3D的易学易用实在让我大赞,我只需5步即可完成我的超酷自行车设计!为分享我的设计创作过程给广大网友,下面我整理了参赛作品的设计步骤:
首先说下创作思路,我的这个作品造型灵感来自于好莱坞大片《灵魂战车》的外形,我期望自行车也能有摩托车的酷,并且可以容易的实现DIY的特点。整个车体通过机械铰接的方式组成,方便使用者进行自我造型的调节,同时方便组装和维护:
http://www.zw3d.com.cn/uploadfile/2014/0805/20140805060645129.jpg
用中望3D完成自行车的整体框架设计,然后造型设计,在装配动画,最后渲染。
在产品造型设计上,全过程使用中望3D进行参数化的建模,以及自顶向下的装配建模方式,先从总体框架开始,设计整体架构,然后在通过参考几何元素进行各相关组件的设计。各个子配件做完之后,在装配环境下添加约束。最终的产品,可以通过直接修改顶部结构的草图来直接控制各个组件的位置。完成后,利用了与中望3D合作的渲染软件Key-shot,进行渲染并最终得到如上图示的逼真视觉效果。
接下来详细展示我是怎么用5步来完成中望3D的设计过程:
第一步:在中望3D简单易用的草图环境中,快速将设计idea用线条进行布局,如下图:
http://www.zw3d.com.cn/uploadfile/2014/0805/20140805060803571.jpg
第二步:在总体架构完成之后,利用自顶向下的装配功能,为各个子配件分配参考图素,并建立模型如下图:
http://www.zw3d.com.cn/uploadfile/2014/0805/20140805060826484.jpg
第三步:丰富且灵活的建模工具,帮助快速完成各种复杂设计:轮胎和轮毂,链条以及坐垫等。对于轮毂,应用了很多基础功能如拉伸,旋转等,同时也应用到了草绘中的样条曲线来快速的做成轮毂内部形状。而轮胎的建立过程相当的简单容易,因为中望3D提供的的变形功能让人确实吃惊,迅速的将复杂的建模变成了一个及其简单的过程,让我们的效率大大提升:
http://www.zw3d.com.cn/uploadfile/2014/0805/20140805060907952.jpg
http://www.zw3d.com.cn/uploadfile/2014/0805/20140805060959872.jpg
而链条的设计过程中运用了很多的基本建模命令如拉伸,钻孔等。而在整条链条的设计过程中运用了曲线阵列功能,来快速的完成整条链条的设计,实在是方便快捷:
http://www.zw3d.com.cn/uploadfile/2014/0805/20140805061027837.jpg
第四步:总装配:在装配环境下,添加约束,完成之后,可以采用动态仿真的功能动态拖拽相关部件进行造型的变化:
http://www.zw3d.com.cn/uploadfile/2014/0805/20140805061101281.jpg
如果对于整体尺寸需要更改,或者是变更,可通过修改整体的结构草图来控制实现。
第五步:最后就是渲染的环节了,这次渲染使用的是中望3D集成的外挂Keyshot,直接点击命令就能从中望3D中就将模型提取到Keyshot中进行材质、灯光、背景等的添加,并完成渲染图的输出,至此也完成了全部的设计,一气呵成。如下图:
http://www.zw3d.com.cn/uploadfile/2014/0805/20140805095745620.png
作为一个对国产软件接触不深的资深设计用户,本次参赛创作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态使用中望3D,结果发现中望3D确实是容易上手,容易操作,尤其是丰富且灵活的建模功能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大颠覆了我过去对国产软件的认识,同时启发了我无穷的创作思路,帮助我享受到对自行车产品设计的创作乐趣。我记得以前中望3D曾举办过全球设计大赛,其中国外选手设计的概念自行车作品让我惊叹不已,我想接下来我会继续再接再厉,能构思创作出更酷更优秀的作品,与国外设计师同台PK,为国人争光!
大赛参赛选手:刘本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