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wcad2011 发表于 2012-12-27 17:45

搭建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立交桥”

从1958年的建筑材料专科专业到1999年的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从1984年成立建工系到2004年的土木工程学院,从2005年校试点改革专业,2009年的江苏省特色专业到2010年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近年来,积极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不断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立交桥”,形成了“贴近地方建筑实际、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突出建造能力培养、注重塑造‘铁军’品质”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特色。

夯实基础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以培养“基础实、技能强、素质高”的土建行业一线应用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目标。把课程建设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以“先进、有用、有效”为原则,加强课程建设,夯实教学基础,推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通过调整、合并、重组,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土木工程专业通过搭建“五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和水力学)与土木工程材料并重的教学平台,来体现“力学材料并重”的理论教学特征。同时将“弹性力学”和“新型建筑材料”列为选修课,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坚实的基础。
    在现有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成绩的基础上,改革“土木工程材料”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将“低碳”、“环保”等理念引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内容,力争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建设成校级双语教学课程,并将“水力学”课程建设成校级以上双语教学课程。增加“新材料性能测试”设计性、开放性试验课程,增加“趣味结构力学实验”和“新材料的结构模型创新实践”选修课程,将教改成果编写成《结构构件力学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工程项目管理案例》等教材。由土木学院教师自己编写的《工程力学》成为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规划教材,《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为江苏省级精品教材,《建设工程质量检评与事故处理》、《工程项目管理案例》为省级建设精品教材。“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材料”为省级精品课程,“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等为校级精品课程;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30篇,出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借鉴》等4部专著;“土木工程专业全过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课题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完成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探索、学习和借鉴”,2010年获得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该院注重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现行的课程教学中的不足,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由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灌输型教学,向以培养认知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教学;鼓励教师开发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目前已开发20多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老师达到90%以上,效果良好。王照宇老师设计制作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件获建设部优秀课程二等奖。

服务地方提升建造工程能力
    江苏是建筑强省,盐城市是建筑之乡。“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2300亿元,建筑业实现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达到7%以上, 规模和总量领先苏北各市,成为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盐城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筑强市”,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地方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土木学院教职员工深刻认识到,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是高校的使命和责任,而较强的建造能力是人才市场的直接需求。
    学院以“土木工程施工”和“工程项目管理”等“建造技术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为试点,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新型学生能力培养模式。对具有试验教学要求的课程如测量学、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除了与理论课程相结合,讲解理论知识外,试验操作中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广联达算量软件、广联达沙盘、PKPM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等,强化学生建造能力的培养。注重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围绕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运行等环节,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研究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领会和提高从事工程师岗位工作的方法与能力。
学院进一步改革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完善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将研究思维方法和研究性成果内容注入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拓展专业视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学校每年投入150万元完善实验条件,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沿海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提高实验室建设整体水平。
    精心组织各种实践教学,完善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探索“建造能力”培养的新途径。学院建立长期稳定的16家校外实习基地,其中盐城市内12家、市外4家特级资质企业,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接受工地管理人员的指导,学在工地,强化设计能力,积累施工经验。由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核,由工人对学生作出评价,在工地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此外在校内搭建施工实训现场,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行搭设模板和脚手架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邀请工程领域专家来校讲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锻造学生的建造能力。通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技术服务项目、学生参与学科前沿的创新研究项目。确保教学计划内的各类实践教学活动总时间达到40周以上,努力提高教学计划内各类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

凝炼特色注重塑造“铁军品质”
    学院自觉地把弘扬新时期“铁军”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各环节,落实到培养和造就应用型人才上。广大教师注重在思想教育中灌输,新生入学后的“大学第一课”已成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活动优秀品牌,使学生从进校起就在头脑里打上“铁军”精神的烙印;注重在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体现,以塑造“铁军”品质为核心,以创新设计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重走铁军道路、感受铁军荣光、弘扬铁军精神——赴新四军重大纪念旧址进行红色之旅”等活动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培养面向基层、扎根地方、不怕吃苦,“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公共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和现场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艺术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有关建模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把弘扬新时期“铁军”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院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每年都有学生在“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广联达软件算量竞赛”、“江苏省大学生测量竞赛”“江苏省结构创新竞赛”等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2009年获得“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特等奖。2007年以来共有114名学生考取了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连续5年有20多名同学以成绩优良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专业成为该校的优秀研究生输送基地(2008年10月挂牌),为学校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我院连续五年被学校评为“盐城工学院考研先进集体”。 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高,近5年,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年终协议就业率均为100%。
    5年来学院有1500名同学参加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院2007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联合表彰为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为巩固和扩大社会实践成果,2008年暑期,学院组织部分大学生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以“了解新农村,服务新农村”为主题,赴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山区开展了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被《盐城大众报》、《东方生活报》等媒体报道,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反响。2009年夏天,组织24名同学参加盐城市政府的扶贫工作,对滨海县天长乡政府搬迁完成新址测绘工作。2010年夏又承担学校对建湖县草堰口乡的对口扶贫项目“小城镇建设规划”测量工作,5年来共有162人次被学校评为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搭建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立交桥”